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与小脑萎缩长期“过招”的中医,李医生太清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了。
患者常因平衡障碍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影响交流,肢体协调性下降导致动作笨拙,眼球震颤影响视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主要以康复训练和对症治疗为主,但难以阻止病情进展,且长期效果有限。
中医治疗小脑萎缩,注重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精气,填补髓海,往往能改善症状,延缓发展。
案例介绍
女性患者,65岁,大约在七八年前,她开始出现行走不稳、步态蹒跚的症状,起初并未在意,以为是年迈腿脚不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愈发严重,不仅走路需要搀扶,而且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双手动作笨拙,拿东西不稳,头晕眼花,这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社交。
展开剩余67%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尝试了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和康复训练,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在网上看到李俊才医生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颇有心得,就前来求诊。
刻诊:见病人除了共济失调、言语謇涩、肢体失调外,还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失眠健忘、精神疲惫。观察其舌质淡红,苔薄少,脉沉细无力。
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无以充养脑髓,即可导致小脑失养,萎缩不用。
患者因年高体衰,肾精渐亏,加之长期劳虑,耗伤气血,脾胃受损,从而精髓化生不足,脑失所养,发为本病。
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髓海不足。
那用的什么方子呢?其实是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加入了通窍益脑之品: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党参、白术、茯苓、石菖蒲、远志、益智仁、炙甘草。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滋补肾精,填髓养脑;鹿角胶、龟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补精髓,强筋健骨;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充养肌肉四肢。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石菖蒲、远志、益智仁化痰开窍、安神益智,改善言语不清、健忘等症状;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
患者服用上方1个月后,自觉精神较前好转,头晕减轻,站立行走的稳定性略有改善。
继续服用2个月后,步履较前稳健,言语清晰度有所提高,手持物较前有力,睡眠、食欲均有好转。
坚持治疗调理半年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明显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病情进展得以延缓。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中医在治疗小脑萎缩方面展现出了整体调节和补益虚损的独特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发布于:北京市盛达优配-股市杠杆公司-股票在线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