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乌克兰宣布其国产HRIM-2弹道导弹已进入量产阶段,射程可达500公里,可携带500公斤弹头。这一消息震动国际社会——一个被侵略的国家,为何能用“有限武器”对军事强国构成“威胁”?俄方反复强调的“乌克兰威胁论”,究竟是事实陈述,还是霸权逻辑的延续?
一、威胁的定义:消耗性抵抗与战略威慑的本质差异
传统军事理论中,“威胁”常以武器数量、军费规模衡量。俄罗斯2025年军费达1450亿美元,是乌克兰537亿美元的近3倍,且拥有全球最大核武库,拥有大量覆盖全球每一寸领土各种射程的中远程超高音速导弹;乌克兰没有一枚核武器,没有中远程导弹,只有短程导弹,其射程仅仅覆盖俄罗斯5%领土。但现代战争中,“威胁”的核心已从“直接征服能力”转向“迫使对手付出超预期代价”。
乌克兰的“威胁”正是这种消耗性抵抗的体现:
• 军事层面:截至2025年春,西方援助的3000辆坦克、2000门火炮,虽仅为俄军战前装备的四分之一,但通过精准配置(如“海马斯”火箭炮摧毁俄军后勤节点),使俄军前线补给效率下降40%以上。2025年6月,乌军无人机群更在俄罗斯境内摧毁13架战略轰炸机,包括8架图-95(该机型已停产,损失不可恢复),证明低成本武器可实现高价值目标打击。
• 经济层面:俄罗斯军费占GDP比重从2021年的4.1%飙升至2024年的6.8%,能源出口因战争制裁转向亚洲,运输成本增加30%以上。乌克兰的抵抗迫使俄罗斯陷入“战争泥潭”,其战略目标(如快速占领基辅)已彻底破产。
俄方将这种抵抗扭曲为“威胁”,本质是将“侵略成本上升”等同于“自身安全受威胁”。正如二战中波兰抵抗纳粹时,其武器数量远不及德国,但抵抗本身构成对侵略秩序的“威胁”——这是正义自卫的必然属性,而非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比。
二、非对称战争的现实:武器质量与战术创新的颠覆性价值
乌克兰的“威胁”并非来自武器数量,而是体系化精准配置与战术创新的结合:
1. 西方援助的精准性
西方武器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针对俄军弱点的“手术刀式打击”:
◦ 防空系统:“爱国者”“NASAMS”将俄军空天军对乌军前线的压制效率降低70%,保护了后方补给线;
◦ 信息化装备:星链与无人机配合,使乌军单兵反坦克导弹(如“标枪”)作战效能提升3倍以上。2025年6月,乌军F-16战机在北约预警机指挥下,利用数据链优势超视距击落俄苏-35,凸显体系化作战优势。
◦ 无人机海战术:乌克兰2025年无人机产能达500万架,70%核心部件国产化。6月1日,117架无人机对俄机场发动自杀式袭击,摧毁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战略轰炸机群,证明“蜂群”战术可突破传统防空体系。
2. 俄军自身的结构性缺陷
乌军威胁能力的放大,反衬出俄军的低效:
◦ 后勤崩溃:2022年基辅战役中,俄军装甲部队因燃油短缺在公路停滞;2025年扎波罗热前线,俄军炮弹日消耗量从5万发降至2万发,部分部队被迫使用苏联时期库存弹药。
◦ 动员能力不足:俄军征召的义务兵训练不足,装备落后。2024年12月,俄后勤副司令员米尔扎耶夫少将因涉嫌倒卖装备被调查,其家中搜出1.4亿卢布赃款,直接导致前线物资短缺。
三、国际支持的特殊性:合法性与战略利益的双重驱动
乌克兰的“威胁”能力离不开国际支持,但这种支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殊性:
1. 自卫权的合法性基础
乌克兰是被侵略方,其抵抗获得141个联合国会员国(占比71%)的“谴责俄罗斯侵略”投票支持。联合国大会连续12次高票通过挺乌决议,特别是2025年特朗普施压乌克兰撤回决议,并与俄罗斯一道施压各国投票反对挺乌决议,最后决议仍然以93VS18票通过。战争爆发之初,联合国国际法院就裁决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战。这种合法性使西方援助具有道德正当性,而其他国家若“主动威胁俄罗斯”,将缺乏国际法支撑。
2. 地缘战略利益的驱动
西方对乌援助的核心动因是“遏制俄罗斯扩张对欧洲安全秩序的冲击”。例如,德国主导的北约电子战联盟已吸纳11国,通过提供雷达干扰设备,将俄军无人机拦截率从85%降至45%。这种支持基于现实利益,而非对所有弱国的普适性援助。
四、历史镜鉴:强权逻辑的破产与自卫权的永恒价值
将“弱国自卫”等同于“威胁强国”的逻辑,在历史上反复上演:
• 1939年波兰抵抗德国:波兰获得英法武器援助,但武器数量与质量均远逊于德国。其抵抗虽未能阻止侵略,却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起点,证明“抵抗本身就是正义”。
• 1979年阿富汗抗苏: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虽未直接威胁苏联本土,却通过消耗苏军资源,加速了苏联解体。
这些案例揭示:弱小国家的自卫权是国际法赋予的天然权利,其抵抗的“威胁”本质是对侵略秩序的否定。若否定这种“威胁”的合法性,等于认同“强国可以无代价侵略弱国”的丛林法则。
结论:抵抗的本质是捍卫主权,而非“以弱威胁强”
乌克兰的HRIM-2导弹、F-16战机、无人机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威胁俄罗斯本土”的武器,而是捍卫主权的必要工具。其威胁性源于:
1. 消耗俄军资源:通过精准打击与非对称战术,迫使俄罗斯为侵略付出超预期代价;
2. 凝聚国际共识:以合法自卫赢得全球支持,使俄方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陷入孤立;
3. 重塑战争规则:证明现代战争中,技术创新与战术灵活可弥补数量劣势,打破“唯武器论”的迷思。
当俄罗斯指责乌克兰“以弱威胁强”时,不妨自问:若乌克兰放弃抵抗、割让领土,是否才符合某些强权逻辑下的“合理秩序”?历史早已证明,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弱小者的抵抗,而是强权对国际法的践踏。乌克兰的案例再次警示:主权国家的自卫权不可剥夺,而任何试图将自卫污蔑为“威胁”的行为,本质都是侵略逻辑的延续。
盛达优配-股市杠杆公司-股票在线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