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烈士墓葬群。
定远县零散无名烈士迁入整合墓群纪念碑。
无名烈士纪念碑。
微风轻拂174座坟茔,风声低语,仿似英魂诉说。
在定远县仓镇王小庙,一处30亩区域内,坐落着174座坟茔。这片区域埋葬着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1200余位烈士,不少战士生同战、死同穴,墓碑上没有姓甚名谁,没有生卒之日,也没有家人子孙之名,只统一刻着相同的字样“无名烈士之墓”。
展开剩余81%“让无名变有名!”怀着这样的信念,定远县正在帮助这些烈士“落叶寻根”。
近日,“铁军魂·江淮情·合肥红”抗战故地行采访组来到定远县,探寻无名烈士墓群背后的故事。
千余英魂定远安“家”
夏末的空气中带着燥热,记者随着定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孟庆报,沿着一路松柏,来到位于王小庙的无名烈士陵园。静默矗立的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的一块块墓碑,都在暗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悲壮血泪,夏日的热到此处仿佛也降了温。
“这里埋葬的是1942年至1945年,在占鸡岗战斗、黄疃庙战役等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他们大多来自新四军二师。”孟庆报的眼中被草色映得满目青绿,向记者讲述起80多年前的鲜血横流。
当时,定远是淮南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也是日伪和顽军的“眼中钉”。为了守护这颗红色心脏,新四军二师用鲜血筑就堡垒,同日伪军和顽军进行大小战斗3000多次,其中粉碎日伪军数千以上规模的“扫荡”和进犯多达20多次。而在战斗中,新四军伤亡共计达2万多人。
据时任新四军一师六旅卫生部部长的郭光华老人回忆,在定远县占鸡岗战斗中因重伤不治牺牲了100多位同志。而在黄疃庙战役——这一万人对阵的大战中,重伤员抬到卫生所不治身亡的,多达700人。“这些同志,大多都埋葬在了王小庙。”郭光华表示。而这处陵园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
“准确来说,174座坟茔,当年埋葬的是700余位烈士。2013年后,我们又将定远县范围内零散的无名烈士遗骸迁移到此进行集中安葬。烈士总数由此达到了1200余名之多。”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相关负责人吴兵表示。
定远,曾经最激烈的战场,如今成为千名英魂的“家”,这片血液染红的土地,80年后,在夏日的骄阳下草木繁盛。
祠堂见证生命往事
关于鲜血的记忆,并未随着时间淡去。在陵园后方,一座王小庙无名烈士纪念馆成为曾经那段惨痛记忆的收藏者和讲述者。走进纪念馆,仿佛翻开了厚厚一沓泛黄的老相册。
为何王小庙会成为如此多烈士的安息之所?纪念馆讲述了答案。作为当时全国重要根据地之一的定远,坐落着新四军二师医疗所,曾是救治伤员的重要枢纽。其中第一卫生分所便设置在王小庙附近的刘家祠堂。
“由于敌人实行‘三光政策’以及长期封锁,新四军的物资供应极为困难,得通过购买、自制、战场缴获等各种途径补充。”孟庆报说道。
剃头刀当手术刀、木工锯当手术锯,伤员众多、条件艰苦,但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战士们,都以顽强的意志抗争着。孟庆报向记者讲述了战士张泽国的故事:“张泽国在占鸡岗战斗中身负重伤,手术中没有麻药,就生扛,没有消炎药,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清醒的时候,他还带着大家一起唱歌。”但是张泽国最终还是没能熬过1944年的寒冬,在刘家祠堂永久合上了双眼,最终埋葬在王小庙。
牺牲的战士们太多,当地老百姓还组成了专门负责抬送、掩埋遗体的“杠子队”,将战士尸骨送到王小庙北侧的荒岭上埋葬。据原“杠子队”成员刘忠朴回忆,当时战士的棺木都是白杨树、槐树、椿树等树木制成。牺牲人多了,来不及做棺木,就挖一个坑穴放一个遗体,甚至一个坑穴放置多个遗体。
守陵人护烈士安眠
时光辗转,80多年前的荒山野岭,现在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绿荫山岗。据了解,1964年,当地对烈士墓群进行首次修缮维护,1998年,王小庙无名烈士纪念碑落成,2021年,陵园迎来改扩建。
建园、立碑、修路,王小庙的荒岭不再荒凉。
在王小庙常伴烈士的,不止青松翠柏,还有接力传承的守陵人,其中,第一代守陵人杨文秀的事迹已经成为当地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据当地解说人员介绍,杨文秀16岁参加新四军,亲眼目睹了战友牺牲的惨烈场景。解放后,杨文秀回乡务农,每年雷打不动的“仪式”就是清明到王小庙墓群凭吊一番。1970年,他主动申请照看墓群,从此将守护英魂视为余生使命,而这一守,就是30多年,且未曾领取分文报酬。面对大家的疑惑,杨文秀曾坚定地表示:“这些烈士为了新中国解放,命都丢了,死后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我做这点小事算个啥。”
在漫长的岁月中,默默无闻的守陵人杨文秀只有一个朴素的初心——让烈士安眠。
让无名变有名!
“1200多名烈士,曾经,每一位都有名字。”孟庆报抚摸着“无名烈士墓”的字样感慨。活着不丢枪,死了不丢尸,是红军传统,但是因为战火,这些烈士丢了名字。
孟庆报表示,当时条件受限,每位烈士坟前只竖有木牌,其上写了战士的姓名、部队番号及职务。新四军撤走后,由于日寇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及日晒雨淋,木牌损毁乃至不见,战士们的名字也随之丢失。
要为烈士找回名字,让无名变有名!在如今的定远,正活动着一支特殊的“寻亲队伍”——“老兵寻”,他们致力于为这些沉睡的英魂找到遗失的名字,为落叶找到归根的方向。成立以来,多年辗转,“老兵寻”已经为4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2023年清明,对于95岁老人潘宝财来说,意义非凡。找寻了数十年,他终于得知自己大哥潘丁玉的埋骨之地——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
抗战时期,潘丁玉离家参加了新四军,走上战场,手足兄弟由此阔别80年,只有多年前的一封烈士通知书昭示潘丁玉的牺牲。可大哥究竟埋葬在哪儿呢?潘宝财不知道。几十年间,找到潘丁玉成为潘家一家四代的心愿。逢年过节,餐桌上也会多摆一副碗筷,始终为潘丁玉留着座位。直到2023年,在定远新四军研究会及“老兵寻”的帮助下,确定了潘丁玉烈士是原新四军二师的一名班长,于1942年牺牲,应葬于王小庙。潘家终于圆了“团圆梦”。
“无法明确知晓具体是哪一座坟茔,但能确定是在这片陵园之中,家属有了吊唁的地方,潘丁玉等几位烈士也终于有了名。”孟庆报表示。
在这片陵园,还有一个神奇的细节:每到清明时节,埋葬着战士血肉骨骸的土地上便会绽放出一朵朵名叫“勿忘我”的小花,蓝莹莹,随风而动,仿若告诉后人“勿忘这群战士,勿忘这段历史”。遍地的花儿成了烈士们无声的铭牌。
花儿开过一年年,墓群的青草枯了又荣,他们见证着一代代前来缅怀先烈的后人,也见证着故事的继续。一切,正如无名烈士纪念馆中的结束语:“星河横流,山河为碑,岂曰无名,民心即名。”
发布于:安徽省盛达优配-股市杠杆公司-股票在线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