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拜读《巴赫传》,这本书宛如一扇神秘的大门,引领我走进大音乐家巴赫那波澜壮阔,又深邃内敛的音乐世界。
这本书不同于其它传记的写法,用门德尔松的视角引入,门德尔松是19世界与莫扎特齐名的神童,4岁师从巴赫的徒孙策尔特,一次去莱比锡演出,却发现这里的市民压根不知道巴赫是谁,他决定去巴赫工作过的圣托马斯教堂,这是他寻找巴赫唯一的希望,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作为教堂乐长,且在此就职多年,竟然没人知道他?对于莱比锡人对巴赫的冷淡,门德尔松为此感到难过,同时也下来巨大的决心,让巴赫、他的才华、他的音乐在莱比锡市重现。这个开篇就像一个钩子一样,让我从头至尾都想去寻找答案。
展开剩余77%巴赫,这位巴洛克时期的德国音乐巨匠,仿佛从出生起就被音乐之神亲吻过。然而,命运在他 10 岁时露出了残酷的一面,父母的相继离世,让他成了孤儿,只能在兄长的照料下生活。可这苦难并未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月光下偷偷抄写乐谱的少年,心中怀揣着对音乐的无限渴望,那是一种纯粹到极致的追求。从兄长那里学习管风琴演奏技巧和作曲理论的日子,是他音乐之路的起点,也是他日后成为 “西方音乐之父” 的基石。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巴赫在阿恩施塔特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时的经历。为了拜访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他请了 4 周假,走了370公里整整10天的路,去吕贝克,却因沉浸于大师的演奏,听了 4 个月都不想离开。
这份对音乐的痴迷,这份为了追求更高艺术境界而不顾一切的执着,怎能不让人动容?在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堂乐长的时光,对巴赫来说,有挣扎,更有坚持。他对复调音乐的热爱,在当时似乎曲高和寡,可他依旧在 “持续的烦恼、嫉妒和迫害” 中,坚守着自己的音乐理想,用一部部作品诉说着自己的信念。
巴赫的音乐,那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啊!如浩瀚大海,波澜壮阔,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大海中的水滴,看似渺小,汇聚在一起却有无穷的力量。
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宏伟壮丽,仿佛将我带到了一个辉煌的宫廷盛宴;《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那深沉的情感,又似在静谧的夜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平均律钢琴曲集》则如数学公式般严谨,却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为凯塞林克伯爵创作的《哥德堡变奏曲》,更是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30 段变奏,就像 30 个不同的人生场景,起承转合间,是巴赫一生的写照。第 25 首变奏曲中不和谐的音程,仿佛是人生中的波折与坎坷;第 30 首变奏曲那悠扬壮阔的旋律,又似历经千帆后的豁达与从容。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讲述巴赫的生平。而是让巴赫的生平叙述、音乐分析、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及所处的背景时代的哲学阐释相互渗透。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巴赫生活的那个时代,能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能理解巴赫创作时的心境。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珍贵的插图、音乐术语解释、人物大事年表以及入门曲目推荐,让我在欣赏巴赫音乐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背后的知识。
合上书,我的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巴赫的音乐,那是一种跨越了时空的心灵对话。巴赫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无论生活有多少苦难,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不理解,只要心中有音乐,就有前行的动力。他的音乐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音乐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想,这就是《巴赫传》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我不仅了解了一位音乐家的生平,更是让我走进了他的内心,走进了他的音乐世界,去感受那份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去领悟音乐所蕴含的无尽魅力。
发布于:湖北省盛达优配-股市杠杆公司-股票在线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