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体唯一能够直接观察神经血管的器官,可以反映全身健康。随着眼科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睛作为监测人体健康状态的“窗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南都N视频记者获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团队研发了基于眼底彩照的无创智能肾病诊断系统——KIDS(KidneyIntelligentDiagnosisSystem),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和非洲索马里等多中心进行了验证。通过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KIDS可实现CKD早期筛查、无创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三大核心功能,覆盖疾病全流程管理。
破解慢性肾病无创病理诊断难题
慢性肾脏病(CKD)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肾脏疾病列入全球优先关注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CKD患病率高达10.8%,但知晓率仅为10%左右,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预计到2032年,我国CKD治疗年支出将超过1.6万亿元。
CKD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依赖肾脏穿刺活检这一“金标准”,但肾活检是有创操作,因对患者适应症及操作者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且存在并发症风险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其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疗单位的广泛开展。因此,创研无创肾脏病理诊断的新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
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陈崴教授团队牵头,在2021年7月联合国内外多家医院成立“眼肾联盟”(IntelligentEye-KidneyAlliance,iEKA),致力于推动基于眼部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疾病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团队前期收集了13144张眼底图像,并建立多模态机器学习模型,研发了基于眼底彩照的无创智能肾病诊断系统——KIDS(KidneyIntelligentDiagnosisSystem),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和非洲索马里等多中心进行了验证。通过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KIDS可实现CKD早期筛查、无创病理诊断及预后预测三大核心功能,覆盖疾病全流程管理。
2025年7月29日研究成果以“Anoninvasivemodelforchronickidneydiseasescreeningandcommonpathologicaltypeidentificationfromretinalimages”为题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并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基层医疗机构的肾病筛查与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眼肾疾病共管共治提供新模式。
输入受检者的眼底图像即可预测肾病概率
通过输入受检者的眼底图像,KIDS可智能识别其是否患有CKD,并且在识别不同程度CKD方面也表现优异(AUC:0.839–0.993)。有助于在更大范围人群中开展早期筛查和风险预测,及时提醒高风险个体前往肾病专科就诊,推动CKD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适用于社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体检中心。
当CKD患者在肾内科或综合内科就诊,医生通过向KIDS输入患者的眼底图像联合/不联合常规血液与尿液检查结果,即可预测患者患有IgA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及微小病变肾病(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常见病理类型的概率(AUC:0.790–0.932),并可同步预测病理肾小球硬化>75%的发生概率(AUC:0.883–0.919)。
在多中心人机对比测试中,KIDS的平均诊断准确率较肾病专科医生高26.89%,表现出显著优势。因此,KIDS可为尚未接受或无法进行肾活检的患者提供可信的无创病理诊断,辅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推动CKD的精准管理。适用于综合医院肾病科或内科。
KIDS系统还可预测CKD患者在未来5年内发生肾脏病终点事件(包括eGFR下降≥50%,发生终末期肾病及开始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且预测性能表现良好(C-index:0.811)。该功能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随访与管理策略,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强化干预,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针对非洲索马里等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肾穿刺活检严重受限,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了KIDS的简化模型。该简化模型仅依赖有限的血液与尿液检验指标,即可实现对CKD病理类型较为准确的预测。在国内外多中心的真实世界验证数据集中,该简化模型依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泛化能力,预测性能AUC高达0.952,充分展示了其在欠发达地区的广泛应用前景。
目前,KIDS已部署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智能诊断云平台,正在国内外多个中心临床应用并开展真实世界验证研究,有望显著提升CKD的早期筛诊准确率和精准治疗水平。这一创新成果正在从“书架”走向“货架”,不仅填补了多病理类型CKD无创智能诊断的技术空白,更为践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慢性疾病全周期健康管理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KIDS在更大范围基层医疗机构的落地应用,开启以眼“看”肾的疾病管理新模式,助力提升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防控水平。
广东医生跨学科联合攻关
本研究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团队共同完成。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创立了眼科人工智能诊疗和临床应用体系,进一步基于眼部特征进行算法创新,驱动眼与全身疾病智能筛诊技术突破,探索以眼“看”全身系统性疾病的疾病管理新模式;构建眼病新型智能“三级诊疗”模式,实现眼病诊疗多场景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为大内科主任,肾内科主任,国家卫健委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精准防治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其团队在免疫相关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腹膜透析和智慧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山眼科中心吴倩妮医师、附属第一医院李剑波副主任医师、中山眼科中心赵兰琴助理研究员、刘冬副研究员、温静怡博士后、附属第一医院王禹诺主治医师、王益沁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中山眼科中心林铎儒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
该工作还得到了中山市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以及非洲索马里Banadir医院等国内外多个医院及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盛达优配-股市杠杆公司-股票在线配资-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